“BIM那些事儿”——1.BIM是什么

随着近年来住建部及各省市行业主管单位关于推进BIM技术在建筑行业应用的政策越来越多,BIM技术的曝光率也越来越高。工程技术从业人员,对BIM大多也都有所耳闻,BIM技术也逐步的“落入寻常百姓家”了。虽然BIM技术神秘不再,但笔者接触到的多数工程从业人员对BIM的认知,却依然停留在“3D模型”“漫游”“碰撞”等印象中。那么,BIM究竟是什么呢?

在讲BIM是什么之前,我们先看一个我们国家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样式雷建筑烫样。“样式雷家族”,中国建筑史上最神秘的家族。北京故宫、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等工程设计,都是出自他们手中。这些项目的业主,比如乾隆皇帝,需要审核方案,甚至有兴趣参与方案设计,皇帝是外行,如何能让外行的甲方形象直观的理解专业复杂的图纸方案呢?样式雷家族想了个好办法,用纸板搭建出可拆卸的建筑模型,也就是后来的“建筑烫样”,给皇帝汇报设计方案,皇帝提出意见后在建筑模型上修改反馈。不光如此,建筑模型里还标注上了各部件的尺寸,甚至把烫样放在施工现场供建筑工人揣摩、研究建造方法。不客气地讲,是样式雷家族缔造了中国建筑的奇迹,当然,如果不是有幸存世的样式雷建筑烫样,我们也永远不可能知道圆明园曾经有多么的雄伟壮丽。

讲到这,大家有没有感觉BIM不就是现代版的样式雷?只不过我们不用纸板做模型了,现在用电脑做数字模型了。这样说来,BIM技术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中国了,从清代算起也有三百年的历史了。

话归正题,BIM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中国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对BIM的定义为: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周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以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简称模型。

咱们接着看B、I、M分别是哪三个英文单词的简写。B代表Building,I代表Information,M分别代表Model、Modeling和Management。这三个单词在座的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吧?实际上它们分别代表了BIM的逐步深入的三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个层次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中文称之为“建筑信息模型”,实际上这个模型就是一个工程项目物理特征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前文的“样式雷建筑烫样”,就类似BIM第一个层次的应用。

第二个层次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中文称之为“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第二层含义的重点在于模型应用,也就是说允许所有项目相关方通过不同技术平台之间的数据互用在同一时间利用相同的信息,概括为8个字“聚合信息,为我所用”。

第三个层次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中文称之为“建筑信息管理”,它是指通过使用建筑信息模型内的信息支持项目全生命期信息共享的业务流程组织和控制过程。个人认为,第三层次BIM应用也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即“基于BIM的全过程项目管理”。

最后,用一个例子来阐述一下BIM到底是什么。沙盘,战争年代主要用来形象的展示实地地形、敌我阵地编成、兵力部署和兵器配置等情况。当然这只是表面的作用,实际上真正的意义在于用沙盘推演各种作战方案。

我们的工程建设的整个组织实施和管理也等同于作战,所以,BIM就是以一种以具象的形式解决项目管理过程中抽象问题的方法和理论。我们可以理解为利用建筑信息模型来推演项目的实施组织方案和项目计划,以论证其合理性,寻找最优方案,实现为业主省钱、为施工省事儿的最终目标。